名家与AI携手,《现代苏州繁华图》惊艳江苏书展
2025-07-08 17:38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2025年7月5日,在江苏书展现场,一幅长约12米,高0.6米的巨幅长卷《现代苏州繁华图》徐徐展开。这是我国第一幅由书画名家与人工智能合作创作的、旨在弘扬现代都市文明和建设成就的山水长卷。到场艺术家、学者、人工智能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围绕此长卷的策划、构思、创作、传播,以及新媒体艺术展览、文创开发、产业拓展等诸多命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一场主旨为 “AI赋能艺术创作暨文创产业开发”论坛成为本届江苏书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代苏州繁华图》是由江苏省文联主席、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章剑华策划并参与创作,著名画家徐惠泉、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孙峰峰AI团队、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机构合作完成的“艺术家-AI”协同创作的作品,是我国第一幅以都市文化弘扬为题材的人工智能绘画长卷。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姜田、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韦国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徐惠泉、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峰峰、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孙明利、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韩显红、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林、副社长吴鹏程等出席论坛。

作为此幅画作的总体策划者和创作者,章剑华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革命之一,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艺术家的创作,这体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脱离“人”而独立创作。在这方面,有三个要点必须注意把握:第一,从艺术创作的“起点”上来看,是人(而非人工智能)的构思和策划,才能形成一部作品的基本内容、骨架和意义。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会主动去画画,是人“驱动”它去创作;让人工智能来画现代苏州繁华图,没有人的起点就没有后面的创作。第二,从艺术与科技的“融点”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在创作效率和细节弥补方面和艺术展开合作,优化和提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这是人工智能独特的优势。但是,脱离了“人”,人工智能就失去了发挥优势的落点和方向。第三,从艺术创作的“落点”来看,一幅艺术作品的完成,必须是由艺术家而非人工智能来画句号的。这个“句号”意味着最终落实艺术作品意义的是人,而非机器。所以,艺术家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进行画龙点睛般的补笔、调整、修饰、完善等等是“人-AI”协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他指出,江苏在全国第一次用“人-AI”合作的方式创作出《现代苏州繁华图》这样的城市长卷,这种紧跟时代的艺术探索精神值得肯定。我省艺术家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姜田表示:很高兴看到南京大学的“艺术与科技”研究团队与相关机构合作创意完成《现代苏州繁华图》,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在短时期内完成了高质量的文创开发,这既体现了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雄厚实力,更是南京大学近年来深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姜田介绍了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体系建构、科研创新布局以及人才培养战略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表示,苏州是创业的热土、科研的沃土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南京大学和苏州正携手未来,共同谱写“南大-苏州”的雄伟篇章。

作为作品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和版权方,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峰峰介绍了此次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算法、路径和策略。投石智能通过风格迁移技术训练了一个融合了黄公望、沈周、仇英、徐惠泉等众多苏州籍古代和现代画家在内的,风格融合的气韵再生AI绘画大模型,从近千张苏州照片中筛选出28个苏州经典之地,如苏州湾、寒山寺、东方之门、狮山大剧院、月亮湾、太仓港等,AI大模型对这些入选图片进行了图像风格迁移处理,创造出统一风格的全新国画图像,气韵再生AI绘画算法使AI能够识别并理解国画中的留白和建筑群的节奏感等艺术特征,并将艺术家的布局手稿转化为可被AI理解的格式,包括用笔力度和墨色浓淡等,目前该算法也已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本次作品同名衍生的新媒体AI艺术大展也已经在策划制作中,预计年内将开始巡展。

在论坛进程中,作为创作者之一的著名画家徐惠泉,用视频的方式介绍了此次在创作《现代苏州繁华图》过程中的构思、探索和对人工智能艺术本质的思考。视频还同步展示了徐惠泉在画作上后期补笔、落印的影像资料。章剑华现场执笔泼墨,在《现代苏州繁华图》长卷上题写画名并落印,完成了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最终的命名和定位。

祁林介绍了《现代苏州繁华图》后续文创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市场前景。据悉,主创团队将以此论坛为起点,持续进行数字艺术创新和产业开发,在新媒体数字展览、图书出版、美育、文创产品开发、研学组织等领域挖掘人工智能艺术的潜力。

标签:
责编:李艳玲